修水招商指南
位置境域
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,修水河上游,隶属九江市,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,是三省(湘、鄂、赣)九县(靖安、奉新、宜丰、铜鼓、平江、通城、崇阳、通山)的交界处和三个省会城市(长沙、武汉、南昌)的中心点,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。距九江市200千米。面积4504平方公里,总人口85万,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,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。其中中心城区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,中心城区框架达到30平方公里,2015年修水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,2015年修水县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0万,2015城镇化率48.2%,是江西省地区副中心城市和九江市域副中心城市。
地形
修水是个比较典型的山区县,以山为主,素有“八山半水一分田,半分道路和庄园”的说法。境内四周群山环绕,北有幕阜山,南有九岭山,均为东北——西南走向,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、低山、丘陵和河谷地形。中、低山占总面积的65%,高丘占总面积的20.5%,低丘占总面积的13.5%,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%。全县地势西高东低,向东北倾斜,略如碗状。全县地貌分五种类型: ①中山类型:海拔1000—1500米,少数山头超过1500米,面积580.4平方公里。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头有64座,黄龙山主峰高达1511米,五梅山主峰(山门峡)高达1716米。中山地区农田极少,植被覆盖较好,800—1000米的地带多为针、阔叶混交林,1000米以上多为灌丛和草丛草场,可以种草养畜,发展草食动物。 ②低山类型:海拔500—1000米,面积2346.6平方公里。低山地区,植被差异较大,南部低山植被茂盛,林木蓄积量丰富,是本县木材主要基地。西部山区,植被较差,水土流失严重,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地区之一。 ③高丘类型:海拔300—500米,面积924.9平方公里。地形波状起伏,地貌形态多姿,多为次生植被,主要有松、杉和油茶林。这类地区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,对发展农村小水电十分有利。 ④低丘类型:海拔300米以下,面积606.1平方公里。山上以松杉和油茶林、混杂灌木林为主。山腰、山麓广布农田。东南部以水田为主,西北部水田、旱地各半。 ⑤河谷类型:海拔100米以下,面积45平方公里。分布在修河及部分一级支流两侧,有宽狭不等的岗地、平地和洼地。农田集中,光热资源丰富,土质肥厚,有机质含量较多,水利灌溉条件较好,复种指数较高。水田、旱地以一年两熟为主,并有部分一年三熟和两年五熟,但在多雨年份,雨量集中,山洪暴发,易遭短期涝害。
气候
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四季分明,热量丰富,无霜期长,光照较充足,雨量充沛。各地气候差异大,立体气候明显。年平均气温16.7℃,年降水量为1634.1mm,年日照为1600.4小时。
各季气候特征是:
春季冷暖空气交会频繁,气温变化幅度大,常因冷空气入侵造成低温阴雨天气,对春播不利。也经常因暖湿气流较强及其对流活动强盛,造成局部暴雨、大风、强雷电以及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过程。四月份开始进入汛期。
初夏处冷暖空气辐合带,西南常有低涡东移,产生连续阴雨和连续暴雨,引发洪涝灾害。雨季结束后,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控制本地,修水县进入盛夏,天气酷热少雨,常常产生高温干旱天气。
初秋修水县由夏季风开始转向冬季风,经常有冷空气入侵产生秋寒,称为寒露风,影响秋季作物生长,特别是影响二晚齐穗。深秋受变性高压控制,秋高气爽,风小雨少多日照,有利秋收冬种。但经常发生秋季干旱。
冬季较寒冷,少雨干燥,盛行北风,常因强冷空气(寒潮)入侵,产生降温、降雪和冰冻天气过程。虽然冬季偏暖,但极端最低气温降至-5℃以下也经常出现。
日照
修水县境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9小时,日照百分率为38%。大于10℃期间的日照为1254小时,平均每天有5.6小时,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6%。
气温
修水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3—17℃。最热月为7月,月平均气温在27—28℃。最冷月为1月,月平均气温为3—4℃。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—25℃。极端最高气温为44.9℃(出现在1953年8月15日)。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.6℃(出现在1967年1月16日和1972年2月9日)。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,最早为10月24日,最晚为12月15日。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中旬,最早为2月15日,最晚为4月8日,年平均无霜期247天,最长为289天,最短为223天。
降水量
修水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。降雨季
节分配不均匀,4—6月降雨集中,多年平均为700—800毫米,占全年47%, 10—12月为140—190毫米,占全年10%。降雨年际变化较大,最多的1954年2296毫米,最少的1968年只有1088毫米。
